明代中叶,产生于江西弋阳地区的“弋阳腔”进入鼎盛时期。随着弋阳人的迁徙、流动,“弋阳腔”与各地方民间音乐和方言相结合,对各地方戏曲尤其是高腔系统的地方戏曲的孕育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清乾隆时,“弋阳腔”衰微,而此时内江人乐崇正借鉴了弋阳腔信口徒歌与一唱众和的演唱方式及大锣大鼓的伴奏特点,使用本地民间音乐及宗教音乐,创造了四川土俗高腔。
椐资阳河川剧名家张述雍(1885-1946)考证:清乾隆年间,内江老“汉安聚庆乐部”总掌坛乐崇正根据民间流传“目连救母”故事的巫戏散出和“圣谕”书,整理改编成十本昆、高杂陈的《目连》为“罗天大醮”搬演,又如法移植《金印》、《琵琶》、《班超》、《红梅》等古典戏曲,开创了资阳河土俗高腔。故后人把乐崇正奉为资阳河的开派人,尊称为“乐师太”。 |